家有喜事传北京|怒族:弹起“达比亚” 唱起幸福歌
”,一个因新中国而生的名词。伴随新中国成立,他们“一步跨千年”;“人口较少民族”,一个因新中国成立得以持续繁衍生息的群体。
75年风雨兼程,云南11个“直过民族”和人口较少民族与各族同胞共同奋斗,从告别绝对贫困、到实现整族脱贫、如今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,亲如一家,共同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。
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,云新闻客户端推出特别策划“家有喜事传北京”主题报道,通过11个小故事,反映“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”与各族人民共守祖国疆土,共建美好家园,持续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的决心和作为。
夜幕降临,峡谷深处万籁俱静,而老姆登村却热闹非凡,在“150”客栈的庭院里,燃起熊熊篝火,郁伍林弹起“达比亚”(怒族乐器),唱起“哦得得”(怒族民歌)。当地群众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,手拉手围成一圈打跳,热情地邀请游客参与进来。
郁伍林在调试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,准备为客人表演怒族传统歌舞。新华社发(高玉生 摄)
老姆登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,整个村寨坐落在碧罗雪山半山腰,对岸是绵亘驰骋的高黎贡山,山下是奔腾险峻的怒江大峡谷,村里怒族特色建筑依山而建,云雾缭绕、炊烟袅袅,犹如世外桃源般。这样与世隔绝的美丽,曾经让老姆登村人在贫瘠零散的土地上从事着简单的农业生产,生活异常艰难。郁伍林回忆道:
“小时候没鞋穿,放牛和砍柴时,脚经常被扎得流血。”
“小时候,家里的房子漏雨漏风。”
“赶上农作物青黄不接时还断粮,靠亲戚接济,吃上口玉米都是好的。不只是我家,整个老姆登村都这样。”
……
1996年,初中毕业的郁伍林由于能歌善舞,被选中到上海中华民族园代表怒族展示怒族文化。两年后,他回到老姆登又当起农民,与父辈无异。直到21世纪初,一些背包客的到来,改变了郁伍林的命运。那时,老姆登村没有客栈,郁伍林免费为游客提供住宿。“他们走的时候会偷偷把钱塞到枕头边,有人劝说我开一家民宿,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同时,还能改善生活条件。”
郁伍林和妻子、母亲、女儿在家里聊天。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
郁伍林和妻子在给客人做晚餐。(新华社发)
郁伍林和妻子在客栈院子里弹唱歌舞。(新华社发)
郁伍林听进去了,决定试一试。从8张床位干起,到2017年,郁伍林从农业银行福贡支行申请100万元贷款,建起了第2家客栈。郁伍林的乡村旅游之路越走越宽,成为当地百姓的授业人。
“150”客栈 福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“150”客栈 福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致富后,郁伍林手把手传授乡亲们旅游接待技能,从客栈的选址到楼层设计,从内部装修到房间布局,从打扫卫生到整理房间,带动乡亲们创办农家乐,走共同致富的路子。
截至2023年,老姆登村各类农家乐、客栈已达33家。“老姆登”为怒族语的音译,意思是“有很多金竹的地方、人喜欢来的地方”,如今的老姆登名副其实!